未来最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数字乌托邦的706畅想

1913,博格丹诺夫作为列宁的党内同志和对手,出版了《组织构造学:一种通用的组织科学》,这本书直接影响了美国维纳撰写《控制论》。

1960年,《控制论》风靡美国,乔布斯当时也是小粉丝,当中国青年在相应号召上山下乡之际,美国青年人真忙着在大城市还有农村建立各种公社,六十年代嬉皮士的反叛精神直接导致了后来美国的硅谷精神。硅谷一代创业者有多少都是在嬉皮士运动的生活社区里面集体冒出来的,通过涌现出一代人,《全球目录》KK,嬉皮士团体Merry Pranksters成员布兰特,《飞越疯人院》的作者肯·克西,在哲学上提倡整体论的巴克敏斯特·富勒,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精神。

2018年,欧盟拒绝了爱沙尼亚发行数字货币Token,可以说是,爱沙尼亚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区块链国家,在爱沙尼亚上所有的政府文件、公民文件,以及各种支出或法律执行等,都是在区块链上进行登记的,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服务器上复制拷贝还原的国家,可保持一个在线上的、永远无法被征服的数字爱沙尼亚。

1913年苏联博格丹诺夫关注的,1960年美国嬉皮士关注的,2018年爱沙尼亚关注的,可以说是有某种共同的精神和线索的……它们共同在探索自身的心灵和肉体,人际间的关系,还有社群,社会治理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城市和国家到底为何存在?为了谁存在?

1967年,列斐伏尔出版了《接近城市的权利》,在这本书里面,他反复强调,城市就是属于人民集体的,人民有在城市里面生活和欢乐的权利,

城市的权利意味着,人民有住的起的房子,孩童能够有适合的教育,能享受公共设施,有靠谱的大众运输。你的都市视域可宽可窄,与邻居街道附近大楼结成同盟,或者超越他们。作为整体的都市是你的,你可随意进出,探索,拥有。你敲敲邻居门,去聚会,同样是你在都市中的归属感的体现,它意味着你有某种集体感,某种共享的目标,而非外在于都市事务。

不过,50年过去了,我们的城市没有变的更美好,反而危险接踵而至,乌克兰紧挨着俄罗斯的边界城市因为战乱荒无人烟,日本东京一再爆出孤独死,无缘社会悄然形成,美国出现最严重的贫富差距,中国冬天各大城市的驱逐低瑞人口,和近期的毒疫苗事件,城市雾霾,移民潮,各种社会怪现象层出不穷,我们每个人就好像城市里面战战兢兢的一份子,无望而迷茫着等待着未来

在巨无霸的大城市里面,渺小的自我,如何可以找到归属感?

在每个人都像孤岛般存在的城市里面,我们如何连接每座孤岛,形成岛屿?

在汹涌澎湃的人潮面前,我无法找到自我的方向,在这里,无法找到容身的地方。

这个确实是我喜欢的城市吗?为什么我没有受到任何信号?我将走向下一座城市吗?

不,不是这样的,我们终身都无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城市。

除非,我们共同去创造一座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微型城市,我们自己的社区。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面总是回想起很久以前在译言上面看到的“市井雄心”这篇文章里面的段落:

“一个城市发出什么消息有多大的影响呢?经验告诉我们:很大。你也许认为如果自己要是有一根钢筋般的神经支撑着自己去做大事,就可以忽视环境的影响——生活地点的不同对你充其量就只有区区百分之几的影响。然而反观历史,似乎影响颇大。在每个时代里,大多数做出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

“无论你如何坚定不移,周围的人对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没到沦为城市意志的傀儡的地步,但是身边如果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难免有点儿沮丧。”

是的,环境很重要,城市很重要,你的容身之地,你每天可以进进出出的地方,你可以遇到伙伴,可以打个招呼,可以安静发呆,可以思考的地方,可以交流地方,这个很重要。而我说的这城市,甚至不是线下实体物理空间意义,也有可能就是虚拟城市,如果你在一个闭塞的县城,容纳不了你的雄心壮志,如果你在人潮汹涌的大都市,不过散发出来的金钱的气息让你窒息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是一个网络城市,在那里也可以认识你的小伙伴,吐槽聊天交流。

我们在这个虚拟城市,会过的很自在,有家的归属感,我们自由的游荡在这个虚拟城市的各个小社群,我们在倾听他人在聊什么,关注什么,在做什么?或许你也激发你的灵感,你也找到你的志向所在,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知趣相投的朋友。

上面的图就代表了我认为的未来最理想化的城市生活方式,首先,你有可能住在一个围绕着706青年空间的N个住宿区域的一个里面,你在享有友好的室友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在N个住宿区域来回串门,聊天,认识新朋友,这个N个住宿区域是有个中心节点的,也就是有个只面向N个住宿人员,还有社群成员开放的空间,在这个706青年空间(社群性质)里面, 你可以随意和人攀谈,一起发起活动,聊一聊家长里短,或许还可以找到你的事业合作伙伴,你的知己。

有的时候,你也需要跳出你的社群的圈子,离开你熟悉的人群,来到北京对外全开放的面积1000多平的706青年空间(公共性质)参加公共讨论,参与讲座对谈,甚至参与Party,认识来自北京这个城市的各个圈子的新朋友。

这是北京,你有时候去成都,去深圳,去马来西亚吉隆坡,你惊奇的发现,那也有复制北京的706的线下圈子,未来,这个可复制的跨城市的实体空间集群及空间承载着人和人真诚有爱的关系。

同时,平行对应的就是,无数城市的线下空间的人群,都共同拥有一个网络城市,这个网络城市里面的每个居民,都一一对应线下实体城市里面的成员,我们在这个网络城市里面打情骂俏,协作互助,分享着资源,资讯和信息,并且,在底层的空间和人的各种行为的数据化标准化及可复制化,来加快整个有机生态体的共同进化,这个游戏没有领导没有大资本,这个游戏一旦开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它会自动获取更多城市的实体空间,提前让我们体验和创造属于未来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我们不再那么区分线上, 和线下,界限模糊,众生喧哗,这是最接近现实的乌托邦,实现新的社会关系,商业模式和教育模式……这里将检验到底何为一个城市?这个微型城市的共识基础是什么?如果大部分线上社区成员都有意向脱离这个城市,那么,这个城市还存在吗?是不是一个社区或城市共识的建立,可能建立于某种共同利益之上,一旦这种共同利益形成,社区就建立,共同利益消亡,社区也就消亡。

706微型城市的特点

那么,706这个城市的特点是如何的恩?706这座城市当然是年轻人居住的城市,这座城市也有自己最初的调性和氛围,也会面临老人和大量涌入的新人发生纠纷矛盾的时候,也会有大量老人离开,有一些老人反对变化,有一些老人顺应现实,也会有城市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停滞的状态。下面这个706老人郭思维写的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706从12年到18年的转变,当然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情感基础也会不一样。一波又一波的住客,整体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性,以及越来越弱的历史感,就正好符合了这个进程。以前公共议题是很容易作为起始话题的,但现在你发现很难让一些人理解,公共议题为什么跟他们有关系。以前人们是为了交流来到这里,但现在很多人是为了陪伴。以前我们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媒介是充满想象的,这也是对所谓“生活实验”的理解。但现在不知道就生活本身而言,还能剩下多少。”

“在2015年,我感觉到了一种706“本土化”倾向,你想说或做点什么,人们会先问你是不是住客。一些住客本身形成了纯粹的生活—社交圈子,他们谈论的话题建立在对彼此私生活的熟悉上。这种排他性的话题维系了住客对非住客的话语权。现在这个问题随着定居点的增加似乎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身份政治”的潜在影响。”

“但我觉得更重要706重要的观念并不出自于706管理者的官方定义,而是综合于每个人基于自己观念的分析和阐释,这才是会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东西。我们作为706这个公域的亲历者,应该更多的公开发表自己的对各种现象的异议观点及其论证,而不是私下吐槽同时在表面上吹捧。我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他们对于某些现象有理有据的深刻剖析,但其中很多异见并没有公开发布出来,其实是706的损失。“

我觉得让706具有深度和批判性的张力,是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706来说最有价值的宣传。

我们不会通过说什么“特别好,赶快来吧”之类的来宣传,我觉得这种宣传不适合706的朋友们。

郭思维这个表达也代表了我想说的作为706这座城市的第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

公共广场

这个也是它如果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需要特别突出的点,就好像任何一个古典城市都有一个广场让城市里面的公民各抒已见,706这座城市也需要有个议事厅,我们可以邀请人来主持,来发起网上的讨论,因为这座城市是有门槛的,不用担心参与讨论的人不懂礼貌,没有水准,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就是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同时,这个里面的观点和想法也是多元而丰富的。

这个公共性在互联网产品的功能上面,就体现在能否把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的功能结合起来,做成一个新形式的共享以及讨论的平台。比较下微信,微博和贴吧,和我们这个功能的区别。

比如微信的局限性是小范围的朋友之间实时分享(设想706可以做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分享形式,打破各个小圈子之间的信息隔离);微博的局限性是大v账号才具有大范围传播讯息和意见的影响力(设想706可以实现所有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信息传播者),贴吧的局限性是各个贴吧主题单一且琐碎(706可以把那些有分享价值的主题汇总并分类)。(参考孔文佳)

社群里的每个人都类似于一个独立的载体,真实的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周围发生的,有分享价值的事情。

深度社交

作为一个连接线下真实社区的线上产品,用户的真实性和具备一定的门槛是特别关键的,所以,前期的审核和口碑式推广邀请式注册都是必须的,一个好的产品,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才可以进入爆发期,尤其是对于一个强调人和人互动参与的的这个706微型城市来说,在这个城市里面,大家最大的需求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价值观相似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或者互补可互相学习的,或者通过不同的爱好组建了不同的网络小圈子,大家可以有个私密的学习交流区域。

社交不是简单的看个头像搜索下关键词就可以完成的,这个需要不断的打磨产品。比如认真设计线上互动模式,最好是以一种借助公共表达、交流自然吸引而不是刻意为了认识而认识的方式去进行社交,比如,可以看到大家想要做的idea和项目,以及项目需要的技能人。这样就可以发布自己的点子,找合作人,或者做任务,又比如,网上召集大家一起做某件有趣的事情,召集到人后,可以在线下活动;所有这些最后都会通向深度社交的场景。

在链接人和人的关系链上面,也需要仔细考虑模式。微信的朋友圈模式,链接的不是真正的朋友,而且是封闭式的关系链,导致朋友圈的信息都很鸡肋,微信更多是个工具性产品,而不算社交产品;知乎的问答模式,更多是内容的分享,是个内容社区主导的,而不是人际关系主导的;微博的有只是大V的表演作秀舞台,是个中心化的媒体属性比较强的平台;而,所谓706微型城市,到底如何做一个垂直领域的以线下空间为基础的线上交流社区?

前沿探索

社会空间本身凝结着生产关系,空间是生产关系的载体。706这座微型城市不会像Airbnb等平台变成一个资本为主导的社区,706更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关系不是商品关系,不受经济计量与市场逻辑支配,我们需要恢复作为复数“人”的总体性,社会的感知与共情能力。我们在706这座城市,做网络社区里面探索的绝对不是你在哪儿买了便宜的化妆品的经验,也不是抱怨公司老板的蛮横不讲理,这些小红书,礼物说,知乎等等都已经在做了,他们在做他们的社区,我们706微型城市,就是希望摆脱日常生活的异化,关注社会议题,重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所以也可以说,我们706互联网社区这产品,研究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研究一个社区如何才有活力,如何鼓励一个城市里面的人自由的自我表达,形成一个更好的沟通机制。如何让一个新人有效的促进新人融入社群。(来自 新空间主义论坛第三单元)

最后

我是相信技术的力量的,在大资本塑造的联合办公空间和超大城市体大行其道的同时,有没有可能有新的空间想象?当全球技术大公司FB泄露信息,背叛曾经所谓的信仰,当头条用冷酷精准的算法腐蚀消耗那么多人的日常时间,我们有多大理由相信,技术是否可以真正的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乌托邦社区?

技术能否实现一个正义的空间,能否连接彼此,将地方与全球、微观与巨观、在地知识与全球策略连结起来。各地的行动者可以交流彼此的在地经验,并且互相帮助、共同前进。有没有可能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群营造模式,营造一个虚拟和线上混合的世界,一个新的数字化的爱沙尼亚,超越1960年代《全球目录》代表的美式乌托邦城市和1930年代《组织构造学:一种通用的组织科学》代表的苏式乌托邦城市。(来自 新空间主义论坛第四单元)

所以

我们邀请你,不管是区块链工程师,还是AI工程师,还是程序员,产品经理,黑客,还是设计师,还是交互体验师,还是社群营造师,还是社群理论研究者,还是未来城市的规划师,建筑师,我们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706城市,共同来缔造这个城市。

事实上,这个是706在8月份的新空间主义第三和第三单元的招募帖,我们希望招募研究社群和互联网社交产品,还有社会化媒体的专业人士加入我们这个8月份的论坛,具体信息可以查看:

召集令!“新空间主义”论坛:共生与再造

事实上,这个也是一个预计时间跨度1到3年的706互联网产品的招募文案,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加微信fangrong706细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