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内第一个混合社交网络 706对比airbnb,wework 3.0

案例对比

wework

在查找we work的布局和愿景时候,发现这些资料:

WeWork的创始人之一诺依曼曾称WeWork为“全世界第一个实体社交网络”,他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处理空间租赁、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大规模商业机器,希望WeWork能够孕育出无数个成功的企业。

怎样打造一个空间,让员工走

进来时就感到开心、振奋和激励。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非常重要,而WeWork正是致力于唤醒这一意识的公司之一。我们要做的,是打造一个重视更好的人际交流的办公环境,这很重要,因为工作场所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现在很多人在不工作的时候就是看手机,但他们总归是要放下手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所以打造一个能够鼓励真实交流的真的很重要。对我来说,未来的职场就是美妙的人性出现的地方。

我们的下一步是拓展线下布局,更好地服务会员,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更多的联系。那么多优秀的人散落四方,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们联合起来。这件事想想就令人激动

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我们如今有了公寓产品WeLive,正在向多个市场推广;我们收购了Meetup,这将增强我们的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促进工作场所的人际交流;我们还有了自己的健身中心产品Rise。所有的这些产品都是为了一个使命——释放人性。

在我们进驻更多的城市后我们的业务价值也会大大增强,会员会在各个城市间流动。当然,随着我们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对我们有所了解。WeWork社区的力量将壮大起来,这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件好事。

———————-

706评论

可以看到,Wework的布局已经在共享居住,和创新教育领域有所投入了,包括创建了公寓产品WeLive,教育产品Wegrow, 同时,查到了诺依曼的一些背景资料 ,也很有意思,他出生 于以色列的基布兹,一种传统合作社模式的农场,只是他觉得在以色列,基布兹这种传统农业模式的合作社已经失败了,他想在资本主义美国创建一种契合资本主义市场的新概念的基布兹社区。

我觉得背后可以深挖很多东西,最后还有两点需要说下:

1)关于社区和活动

wework强调真实交流的社区氛围,为了增强社区的交流技术,还特意收购了美国比较流行的活动发起平台Meetup,关于这个,我有3个质疑的点

第一,我怀疑wework是否误会了社区运营,我觉得强硬将两个不太一样的群体(wework租用联合办公空间和Meetup发起人和活动参与者)搭在一起, 我觉得是很难融合成为一个社区的;

第二,不是说收购了一个工具社交类产品Meetup就可以给社区增强技术带来活力,可能有辅助作用,那么,是不是由一个社群内生的环境 ,自然演变出来的更合适的社交模式(甚至活动发起模式),反而是更加重要的,而不一定是Meetup的模式。

第三:在wework扩张到中国等国家的时候,在有着很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现实面前,我很难想象国内租用wework的初创公司员工, 会在wework的APP上自然的社交,更不用说和北美wework使用者形成一个社区了。

 

2)关于wework实体社交网络

就我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国外的wework会员社区不了解就不说,中国国内的话,我觉得很难想象中国wework使用者,会自然的将一个联合办公空间的共同使用者当做社交圈子的一部分,中国人很早就有将同事,和朋友分开的习惯, (这个也是Likin这类的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的原因),而且,和西方人享受工作的 状态不一致的是, 即使是很多创业者,也只是将工作当做谋生赚钱的手段而已,所以,你可以想象,在wework场景里面,感觉就类似公司上班认识的同事,或最多可以稍微聊聊日常一起打个球啥的,如果需要发展到进一步的“实体社交网络”,我觉得,可行性很低。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工具目的需求出发(工作)而形成的圈子,如果没有其他的文化加持,是很难想象可以形成亲密自然的社交网络的。

airbnb

其实wework的群体,和airbnb的群体,至少是使用者群体,重叠度还是有不少的,我们可以看下airbnb创始人对airbnb的愿景的描述

Airbnb的使命宣言: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觉得他们可以“归属于任何地方”。

切斯基在Airbnb官网发表了一篇洋溢着理性光辉的文章,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番解释:很久以前,城市曾经是乡村。但随着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的到来,这种个人感受被“大规模生产和非个人旅行体验”取代,一路走来,“人们不再相互信任。”

在Airbnb重塑品牌的背景下,这种“归属感”并不一定意味着,与你的房东一起喝茶,吃曲奇饼干。它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它意味着走进你采用其他旅行方式可能看不到的社区,驻留在你通常无法驻留的地方,睡在其他人的空间,经历一段房东“款待”你的体验,无论你是否见过房东。

“归属于任何地方”并不是一个单一时刻;它是人们在借助Airbnb旅行时经历的一种转变。这家公司已经将其使命编纂为“归属于任何地方的转变之旅。”其内涵是:当旅行者离开家时,他们感到孤独。到达Airbnb租屋时,他们觉得自己被房东接受,并受到悉心照顾。他们随即产生一种如同在家中般的安全感。对于这种愿景,最真诚的Airbnb信徒有着一种宗教般的崇拜。

在这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上,展示一些人性或者接受某种人性表达的机会,已经变得非常罕见。这是另一个使得Airbnb(和其他短期租赁服务)不同于所谓“共享经济”其他方面的元素。就其核心而言,Airbnb涉及最亲密的人际交往:访问其他人的家、睡在他们的床上,使用他们的浴室。

有一天,与格雷洛克风险投资公司营销合伙人丽莎·施赖伯聊天时,她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总结了这种区别:“Uber是交易。Airbnb是人性。”

Airbnb不同于大多数品牌。我们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对归属感有着共同的信仰,但不同的人表达归属感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观,我们有自己的故事要讲述。

如今,Airbnb已发展为一个拥有几百万用户的社区,这些用户来自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帮助打造一个四海”有”家的世界。

—————-

706评论

1)airbnb其实违背了其核心的共享理念

airbnb最初的设想是让游客和房东共享房子, 但是 ,目前越来越多的airbnb房东专职运营,将其当做一门生意,拥有多套房子,获得更高的利润,而airbnb从中抽成,然后给投资人获得高额回报。特别是在欧洲 ,还加速了城市社区士绅化的趋势。

2)airbnb并没有创造真正的归属感

当各种各样的彼此毫无相关经历的人群,涌向airbnb租房时,当众多的中国二房东蜂拥而上,习惯性的将携程,去哪儿,airbnb,途家等等当做是同类型的网站时候,当我们一般外出旅行时候,才会想起使用airbnb网站时,我觉得,我们目前仅仅只是将 airbnb看做是一种方便的寻找好房源的工具网站,airbnb提供了信息服务,我们相应的买单,给予佣金服务费。

如果说是归属感,那么,少部分人可能在和房东的交往中成为了朋友,还有一些人更加方便的在世界各个城市找到安全满意的住宿了,或许因为这些,我们对airbnb有一定的信任感,相信它这里的房源比其他平台相对好一些,满意度高一些。

不过这还不叫归属感,在airbnb上面,房东和房东之间,没有见面过的用户和用户之间,会仅仅我们都使用过airbnb住过房子,而彼此有结交认识的意愿吗?恐怕还没有。

所以,我不认为airbnb是一个有归属感的社区,我只是觉得,airbnb是一个相对值得信任的住宿平台。

3)airbnb也在进化

当然,airbnb也试图在变成一个更强大的文化品牌,而不是仅仅让大家觉得它是个住宿信息服务平台,所以,airbnb也在试图做自己的空间,住宿公寓品牌,airbnb也试图在搭建一个人和人彼此信任的社区。所以看吧,不过我觉得有很多时候,文化的东西在资本的压力下,很难真正塑造成功,而且很多东西,一开始就定型了,很难改变。

为什么是706?

706最大的价值是给年轻人提供生活的真正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销售商品。人首先是个生活者,而不仅仅是个消费者。

706的愿景是:

让国内各地的人们觉得他们可以“归属于任何地方”,并且组建成国内第一个实体社交网络,孵化出无数创意。

我们下面从“品牌信任”,“基础设施”,“社群归属”,“技术支持”及“共创孵化”5个方向来叙述为什么706有潜力实现这个愿景;

1)“品牌信任”

706本质是一个文化品牌,也是生活方式品牌,人们想起706,会想起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秀的年轻人,这个是一种年轻人找到彼此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共同的回忆和期待,是一次次共创和自治的实践,是遍布在全国的各种线下空间;

先锋,实验,前沿,创意,文艺,亚文化,多元,开放等等是类似这些关键词,所以,目前706带给大家的这种品牌信任度是持续而长久的;

706是一个催生有价值内容的讨论空间,可能就产生于这种半公共性,能形成一些小圈子的人,同时也不至于被大众冲垮,706和豆瓣一样,有意无意,都有了这种功能。(刘果)

基于持续运营8年的文化空间以及 由此带来的众多的文化和社会信任度,706事实上已经累计了深厚的土壤,甚至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2)“基础设施”

706同时在2019年开始加速布局线下实体空间,这个既包括北上广深等城市的coop居住合作社模式的706生活实验室, 也包括众筹模式的706共享客厅 (2020年刚起步),也包括大理,泉州,黔东南等乡村山区的706据点(包括短租和长租)。

而所有这些空间的营造模式,都会采取去中心化,分布式模式,甚至有意模糊服务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比如,我们会采取共治模式的706共享客厅, 我们准备在大理,泉州等地采取半自助模式的706据点, 我们在北上广深采取全自治模式的coop706生活实验室模式。

我们的空间会契合706的核心理念,不会提供提供一个单一的商业服务,只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这样就和商业组织没什么区别了,所以我们一直在空间上面做各种探索,包括空间模式,空间所有权,空间功能和生态各个方面。

706在空间方面的两个核心点是:

1个目的是尽可能的创造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追求想法千差万别的我们

2个是创造最好的条件,满足这里的“我们”每个人更好的得到自由发挥和自我创造

目标希望在2013年,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和有吸引力的小城市(或乡村),你都可以找到706据点,都可以找到有归属感的地方。

3)“社群归属”

“706三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物理场所,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

它让人在朝九晚九票娃房车的生活漩涡中看到了一个出口,任何时候,带有这三字标签的人坐在一起,多元化的经验分享和启发式的谈话就蓄势待发,差的只是一个讲者。与其说706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如说它在追问人们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追问就是706。”

“Let,s be open,Let,s be 706”。

“706推崇公开的探讨,我们经常在706客厅遇到陌生人就随意聊起来,谁路过都可以加入,你永远不知道哪个路过的朋友可能给你多少点子,你也不知道你习以为常的只言片语可能给别人多大启发。”

“706曾是唯一能让我安心退避的角落。”

“一直觉得706就像漂浮在北京那片让我迷茫的混乱海洋中的孤舟,是因为有那里,北京才是可以暂时忍耐的。在终于安定于泉州之前,706曾是唯一能让我安心退避的角落。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地方,我要如何应对种种现实冲击下那段动荡的生活。

以前就曾和朋友说过,706一定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某群人共同的记忆,作为一个符号,他们将来会通过它在人群中彼此相认。它的存在不可思议,又理所应当,但是在这个时代、在北京,它是绝对不可替代的。”

“706是一种信任。”

一见如故这四个字挺准的天然亲切感,不知道是706的某种调性,还是我对706的个人感情,反正会投射到所有参与和认同706的人身上

706通过空间功能设计,活动设计及一定的社群机制,创造出一个人人有善意,彼此有信任感的真实的实体社区,降低沟通成本,由此形成各种有机的小团体(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创业小组),因为共同的生活经历形成友爱的共同体,同时因为彼此信任而畅所欲言,形成不同观点碰撞的思想市场,可能这个是706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也是它的教育意义所在。

706让你感觉是在家里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或者是最信任的朋友熟人的聊天。这是共同体的核心。能留住人,稳定而持久而互信,你们都不明白啥叫共同体,去看希腊城邦的友爱,那是一种牢固的精神纽带,就是家的感觉。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达到家的感觉。

希腊城邦就是在这种友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生活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每个人感觉这里是家,愿意为之牺牲,就就叫城邦的友爱。

706从2012年的一个位于华清嘉园的二居室开始,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讲座沙龙,而是大伙打地铺夜聊的场景,后来706变成600平很大的空间之后,印象很深的也是晚上围绕706花生食堂的夜聊会,还有大家三三两两的闲聊,

如果说固定频率的活动,和名人沙龙,品牌系列(类似五月文化节)等等给706引流和带来品牌的话, 沉淀社群的还是大家随意的聊天,认识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在花生食堂,在断裂酒馆,在地板沙发上,大伙聚在一起聊天的场景是印象最深刻的,所以:

706也将从2020年重新启动强调“家归属感”的“共享客厅”项目,这个自组织模式的“共享客厅”,变成大家真正共有共享共治的客厅,这个也是706在探索线下实体社交的第一步,想完成一个最小化的空间和活动(包括客厅对话,客厅沙龙等)和社群模型,然后再可复制。

这种“共享客厅”模式一旦实验成功的话,有可能是大城市年轻人的一种新的社交和公共交流模式,这个也会成为706社群运营的核心。

4)“技术支持”

将706分散在线下的伙伴聚在同一个线上社区,加快整个社区的共同进化,共同创造一个共有,共治 ,和利益共享的706社群。

参考:未来最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数字乌托邦的706畅想

我们想象中的这个 706 社区是一款互联网社交产品,研究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研究一个社区如何才有活力,如何鼓励一个城市里面的人自由的自我表达,形成一个更好的沟通机制。如何让一个新人有效的促进新人融入社群,重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参考:706虚拟城市开源项目寻找小伙伴的加入

 

现在这个方面最犹豫的事情是: 我们到底是要将706线上和线下的功能一一对应起来,类似这个

706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形态如何存在?(初稿) 里面描述的样子,706线上的场景,需要和706线下的场景基本是相互对应,相互参照和相互补充的:

空间功能公共空间共同体临时场景私人空间
线下青年空间生活实验室(共享客厅)活动或聊天现场个人空间
线上广场圈子站内聊天工具个人板块
     

还是,核心放在线下的实体空间, 线上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或功能性的社区,倒流到线下来呢?

706只要通过某种方式形成社群就行,706社群概念应该强调是线下,社群概念未必要在线上体现出来, 线上是信息功能,即使线上有社群,也只是微信,706应该做的是完善线下社群。

(参考:706网络产品的一些建议

5)“共创孵化”

在经历了前面三个阶段以后,706社群已经形成了一大批认可706理念的706共享客厅主人,以及有了很多706社群的节点人员,以及706的核心社群参与人员,并且,我们706也由 中心化的协调经历了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社群网络以后,我们可以基于这个基础,形成一种新的社群网络,这个基本特征是:

第一:这个706社群产生的利益是社群成员集体所有的;

第二: 不是自上而下管理的,而是民主自治的一个社群;

第三:基于706社区,一个706版本的平台合作主义,甚至将来仅仅依靠一整套的协议就可以运营起来;

(参考:706网络社区招募运营小能手啦!!

706的在实体社交领域的机会

我们希望可以在2021到2023年期间形成一个线上和线下的基础模型,包括706组织模式,利益机制,社区基金,孵化模式,技术APP实现,线下空间,可复制的活动内容等等,各种开源手册,这个都需要在2023年前实现

也就是,如果在2023年之前,706可以在未来社交的核心竞争赛场 (“混合社交”领域),第一个高效完成覆盖大城市和乡村山野的符合社交场景的大小空间的布局……同时,开放出一个高度匹配线下场景的线上社区,我们将获得初步的实现目标

目前还没有谁做出一个最小化的可快速复制的类似的社交模型出来

706的朋友的反馈

小星星:

706定位比较认同:

706最大的价值是给年轻人提供生活的真正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销售商品。人首先是个生活者,而不仅仅是个消费者。

706的核心资产: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形式都不重要,最简答粗暴的就是举办高质量的活动,做好宣传,让大家彼此认识,交流。

反思:做产品给用户带来价值。706的价值就是促进了不同人认识的一种媒介。

“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讲座沙龙,而是大伙打地铺夜聊的场景”。做活动不是主要目的,一定要想怎么能让大家交流起来。不能每次组织活动就那几个人,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大家都是老熟人,无法扩展品牌知名度。

706带给我的价值:认识了许多朋友

706发展重点:线上导线下,线下导线上。只线上没粘性,只线下发展慢

706核心:做人与人连接的纽带,只打造品牌/符号(slogan: 青年乌托邦),尽量不要有重资产。

706面向群体:面向青年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为主。大学生毕业后成为社畜,跟在706的乌托邦里形成对比,会更加怀念在706的日子。

706目前困境:啥都想做,精力不够。

706当前危机:(不清楚其他项目进展的怎么样)没有了场地后,活动减

少,对外宣传减少,没有新的人认识706,706就会慢慢被人淡忘。

考虑:赢利点

做活动:

1. 3分讲座,7分交流。

2. 一定要有记录!方便传播,沉淀。

706 app:

1. 青年群像/青年人才库,一切围绕促进人与人相识为主,可以研究下「脉脉」。可以做一个青年乌托邦式的脉脉。

2. 活动

3. 其他线上基本社交功能

我觉得线下活动相比于线上活动,对于个人身份和生活会有一种微妙的侵入感,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时会有些不自在。但是如果是和已经在线上比较熟悉的人社交,感觉就会好不少。所以我觉得这种结合是能解决一些痛点的,方向是正确的

胡小波

大剑-加拿大

线上而言,似乎确实有不少新型的社交app,主要是通过一些不同的规则或者功能,去实现更精准的社交匹配和活动引导。不过我也不是特别了解。

余舜哲

对这种精品式参与人数较少的实体场景,

我还蛮感兴趣去辅助做对应的基于参与者的线上社群 & 信息沉淀。

有几个有意思的点,

– 社群身份/参与者身份是一类NFT。这类NFT的交易可以和月捐 或者 众筹结合起来。

– 共享客厅里发生的对话(我看例子里有戏剧,哲学,科技等等等)具备很高的围观价值

针对线下的部分,主要会在各个城市做加盟吗,706主要输出的是什么呢,IP和一套活动规范吗还是。有没有办法让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参与者集合成一个更大的集体互动和社交呢(如何706也有这样的目的话)

淡 水

“我们到底是要将706线上和线下的功能一一对应起来。还是核心放在线下的实体空间, 线上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或功能性的社区,倒流到线下来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核心放在线下,依靠人传人的方式很难达到线上的流量。706线上板块如果能从小功能入手(比如豆瓣兴趣小组的同城这种),然后不断往上面添加功能。甚至可以做一个不同于豆瓣的社区(比如用户可以投票或提议增加功能参与线上社区建设)。

Williams

我在想的一个点,是 706 的核心目标和规模,现在比较的两个案例都是很大规模的,大规模常常不好避免的,是空间的同质化,并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大规模而在有意无意之间将重要的品牌价值抛在脑后,是不是 706 每存在一个据点,这个据点就能够有个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出现,同时有个可以分配整个 706 资源体系的价值网络出现,这样让个体空间保有有机的自制能力,也同时确保大家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资源分配方式。

黄世和

在裡面提到的三個對比。最有感覺的是WeWork。WeWork有很多活動,我不是會員,所以對我來說它與meetup的結合,我是受益在其中的。

但的確跟社區經理交流,也發現會員反而不太參加這些社群活動。所以從文章提到可能因素之一在於“工作”和“社群”的結合,在華人群體不太適用。這讓我理解了背後因素。

而對於706,文章提到了很多的元素。不過對我體驗中衝擊最大的地方在於,跨領域的交流。

記得剛到五道口706的第一天,聽到了不知啥活動在敲鐘。晚上,大家圍著蠟燭聽一個人講述英雄的故事是如何被描述的。並以自己為故事主角描述。

晚上,繞著圖書館,發現一些歷史哲學書,卻還發現一些非常專業,非科普的物理書。(我是學物理,碩士是研究宇宙學的,所以挺令我驚訝的。)

後面做了一場從宇宙學到人到區塊鏈的活動,也驚訝於每個不同領域的人,對這樣主題的興趣。

說實話,看完“创建国内第一个混合社交网络 706对比airbnb,wework 2.0”一文,我還是不知道這種衝擊的感受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似乎過去到很多社群,如創業類活動,或是青年旅館。都有一些元素,如跨領域,夜聊…等。

但怎麼都沒有這種衝擊?

文章提到

“先锋,实验,前沿,创意,文艺,亚文化,多元,开放等等是类似这些关键词,所以,目前706带给大家的这种品牌信任度是持续而长久的;”

或許是這種品牌的建立吧,不單純是一些機制的建立,而是這個品牌的建立!

我在思考,如果完全是 DAO的話,長久是否能維持這種品牌體驗呢?但如果不是DAO,又是誰該說了算?

黄世和

我刚刚在听了会议后,主要思考的东西是下面。

各空间在住宿,或活动参加者的资讯,哪些该由各空间自理,哪些该进入统合系统。大致有两种走向,一个是各空间单位有各自利用的系统,而再让部分展示和管理系统整合。另一种走向是完全将系统统合。

第二种走向的好处是所有对外资讯、会员管理、金流…完全统合,不过看似与706目前的状态较不符合,而可能无法善用外界已有平台,并且开发和未来要推到每个空间的门槛相对较高。而下面的讨论主要是以第一种走向探讨。

举例,对于某空间在办活动宣传时,避不了有需求利用到外部平台的流量,和工具,如mikecrm、meetup.com、活动行、沙发衝浪…等,如果扩展到国外可能用到eventbrite国外活动金流平台等。

而如此一来,706er活动的模块,会有需求的会是展示所有空间的活动、706介绍、活动组织指导手册…等。而报名可以外链到其他平台(如活动行或meetup),由个活动策划者登录,而所有活动页面可以要求在介绍部分链结到706er.com,要求所有活动将报名链结登入到706er.com。

然而如此一来,却可能造成每个活动的报名数据各自独立。

而如何统合参加者的资讯,可以考虑哪些部分的活动参加者资讯可以统合,如在706er上做签到系统,和活动现场互动系统。(而住宿则是入住系统等)

在会议的讨论中,我觉得这种走向是比较符合现状的,每个空间或是项目需要的工具会相对不同。而706er.com作为资讯共用(如706介绍、各地的活动、各地的住宿、各地的沙发资讯…等),而用户统整等资讯可透过Cherkin(或我没想到的功能)由706er.com处理。

会议听到最后,有讨论到是否需要投资,的确这种走向要考虑如何确保各活动或住宿的金流和checkin等资讯能够被统合和执行,或是其他没想到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再思考的。

另外,有在后面了解到,目前主要是以第二种走向来开发的。我想有一种方案,因为主要上面主要在考虑的是活动推广上的问题。而一种折衷方案是免费活动可以利用外部串连(如第一种走向),而付费活动针对已进入706生态的用户,进入系统。(住宿的部分还需再思考)

而最后Strayn的让各地社区负责人一步步迁移到平台上的路径也是蛮值得参考。

金辉

感觉讨论的功能有些多,目前最紧急的需求可能是:

假设我刚了解706,我想知道:

1.都在哪个城市有

2.最近有哪些活动或动态

3.未来有哪些活动或动态

4.综合判断是不是要去住一段时间

就是先把目前的706动态展现出来,就会吸引更多的有相同爱好的人

报名之类的都是工具型的,不是最重要的

汪行健

这个挺全面,airbnb和wework确实有你提到的真实社交缺失。直接原因大概是资本介入,因为资本总要找一个有现金流的场景,或高净值的人群,然后规模化,不管开始怎么样,发展后都会朝着能盈利的方向歪。

wework在它的赛道里很好,高净值人群保证现金流,驱动空间不断复制,空间类别选择是办公室/     咖啡馆 /健身房/酒吧,内核是资本主义下的职场文化。

这些场所本身没问题,但是因为文化不同,所以生活在里面的人首先就没有闲,也谈不上生活,这就和706区分开了。

这个就要找到区分的维度:

1。706的文化特点不是挣钱,而是好奇。包容更多无用但有趣的东西,求知

2。人群通常是有闲阶级

3。空间可能更偏向图书馆/ 咖啡馆/剧场/舞台/讲台/电影院

这个群体面临的危机是过度diverse导致的premature,具体而言:

1。好奇其实是外行的特质,容易社群民科化,求知但是浅尝辄止

2。区别于职场,强调业余,没有commitment,缺乏执行力

3。以居住连接很松散,作为内核很暧昧,706和此刻很紧密,但终极是什么?在706要做一件事,那件事是什么?

706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人和人内在交流的管道,这个内在很多时候还不是情感那种,更有社群特质的是思想和理念上的,所以其实和终极发生联系是理所应当,否则就会陷入虚无的讨论,最后好奇带来的启发也没办法有确切的收获。长久来看这种浅层讨论也会让人厌烦,从而离开社区。

本质上人还是需要自我实现的,好奇作为开端可以,但应该通过学习和修行去内化,最终走到分享和创作层面才会更有意义,也会让社区产生更大的价值

石任梁

1,建立一些线下的活动据点和共居场景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过需要体验好一些,不要像以前706本部那样子,比较乱,住宿体验不够好;

2, 有可能可以建个类似 自如寓那种独栋房子,不过他们的人群定位和706不太一样,706有自己的人群,并且,公共客厅可以组织各种活动;

3, 最核心的还是人和人的关系,通过活动创造关系,并且还可以深度沟通, 这个方面是有门槛的,可以营造这样的社群,最好可以通过一些评论机制,不一定是评论活动,而是评论参与活动的人,比如发言,比如观点,比如组织者等等,这样,我即使不参加这个活动,我也 有机会知道其他人的信息,也方便互相认识;

4,一开始还是需要重视线下,需要将线下各个不同的活动体验和活动规范运营起来, 需要增加交流时间,让大家参加完活动后,后续还保持联系,或许时间更长一些的活动(比如48小时生活实验室)就挺好的,也可以是户外旅行等等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