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教育板块整体规划- 创建自己的学习方式

社会背景

目前,教育已经高度产业化,有着强烈的商业DNA。当知识被一张张的证书资本化,象征通着向更高社会价值的竞争阶梯,作为面临眼花缭乱选择的消费者,我们往往因为害怕在内卷的洪流中淘汰而“失去了选择”。北大教授刘云杉曾评论,教育可能已经成为了中产阶级消费陷阱,年轻人很难再从教育中成为他们真正的自己。(杨博文 )

我们可以说,706教育板块是对目前国内教育现状的回应,我们不想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来做什么了,我们致力于让教育在校外以更本真的方式生长,弥补渴求教育之人在校内没能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求知欲。

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生活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当下,如何让青年人在主题教育和消费主义笼罩一切的环境里,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何让706青年空间持续地为青年人提供滋养,特别是思想、观念和身份认同上的滋养?如何能把青年人的成长、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与706青年空间已有的沉淀与学术资源联结起来?如何让青年人的学习变得更加持续、更加美好、更加具有主体性意义上的自觉?

同时,如何让706里面各种项目定位更加明确,更加体系化,并且更加可持续?如何让喜欢和关注教育创新的 小伙伴,可以在706的平台上发挥才华,和706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和有社会意义的教育项目?

最后,706作为一个青年社群,也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认可和理解706理念的年轻人,同时,也需要通过“共同教育”和“自我教育”,培养一批真正追求公正,善良的,渴望获得学习共同体,渴望在智力和体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完善的年轻人,只有这样子,通过对人才的持续培养,才可以造就706的持续发展和保持开拓创新的生命力;

706教育板块介绍

706口号是“探索生活更多可能”,探索的角度包括教育, 工作,居住,旅行和社交模式等几个方面,而706教育板块,是706核心的组成部分。

706教育板块自身,目前来看包括: 一个共同学习的社群 + N个孵化的教育项目

一个共同学习的社群

706青年空间成立9年来,一直在从眼界、思想、行动上为青年人提供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窗口”,经由这些“窗口”,青年人得以反观自身,做出更多的反思与尝试,甚至是改变。经过多年沉淀,706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青年生态场。

我们思考,如何让706不仅是青年人迷茫期的“临时寄所”,还是陪伴青年人成长并持续提供滋养的“精神栖息地”;如何能为青年人提供更多自我实现与成就的机会或平台,让其所热爱之事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最终,青年空间与青年人可以成为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相互促进、相伴成长,不断进行自身的更新与创变。

那一个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替代性教育alternative edu的社群,显得就 尤为重要,快餐式的教育消费扩张虽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短期减少焦虑,但生产型的学习却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进入心流和附近,了解自己发觉自己的生活场景。

N个孵化的教育项目

706同学社:

起步最早,从12年ICU开放大学就起步了,中间停滞了几年,19年重新启动, 目前定位是打造线上为主的标准化的,人文通教育的,盈利性质的教育产品。

706共学小组:

著有《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过,“沒有人能教別人,也沒有人能教自己,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教導”,706共学小组是对共同对特定的材料进行学习、并从彼此的生命经历、学科背景中学习的实践。

“间隔年学校”:

在一个核心城市,创建一所“自治”和“共创”模式的非盈利性质的“间隔年学校”,给不适应传统教育模式或体制内教育的学生或年轻人提供一个替代性教育的方案;

“荒野学校”

(还有待开展)

为什么是706来孵化?

其实,从2012年到2020年这么8年来,706作为一个在五道口宇宙中心存在8年之久的青年空间,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上面类似 706同学社的通识课程, 706共学小组的各种共同学习的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探索实验型的教育形态。

只是,鉴于当时706青年空间里面复杂的生态,我们没有去好好梳理各种项目,706本身在学无边界时代,就是“社群化学习”的代表。

在706青年空间里发生的一切,不论是文化沙龙、麻圆微沙龙、48小时生活实验室、青年聚、苏格拉底对话、给我三分钟、一千零一夜、读书会、电影沙龙等正式活动,还是每天在706图书馆、咖啡馆和天台随机发生的非正式讨论与交流,都是通过青年人在空间的相遇、相交和相谈,在眼界、思想和行动上为彼此的自我探索和成长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窗口”,经由这些窗口,青年人得以反观自身,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做出更多的反思,获得看待问题的更多视角,看到更多的选择,进行更多的尝试甚至是改变。

这正是所谓的社群化学习。

从2012年创始至今,经过8年的沉淀,706青年空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青年生态场。从大的层面来看,空间里有关注人文社科和社会议题的青年,有在公益行业工作的青年,有关注创作与表达的青年,有想跳脱原来的圈子尝试其他生活的青年……从细分的层面来看,有人在研究美国大选与全球保守主义的兴起,有人关注关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现象,有人在研究民众戏剧在社区的应用,有人关注科技伦理与赛博朋克,有人在建设乡村图书馆,有人关注尘肺病人的权益维护……

为什么706需要筹备教育板块?

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生活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当下,如何让青年人在主题教育和消费主义笼罩一切的环境里,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如何让706青年空间持续地为青年人提供滋养,特别是思想、观念和身份认同上的滋养?如何能把青年人的成长、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与706青年空间已有的沉淀与学术资源联结起来?如何让青年人的学习变得更加持续、更加美好、更加具有主体性意义上的自觉?

同时,如何让706里面各种项目定位更加明确,更加体系化,并且更加可持续?如何让喜欢和关注教育创新的 小伙伴,可以在706的平台上发挥才华,和706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和有社会意义的教育项目?

最后,706作为一个青年社群,也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认可和理解706理念的年轻人,同时,也需要通过“共同教育”和“自我教育”,培养一批真正追求公正,善良的,渴望获得学习共同体,渴望在智力和体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完善的年轻人,只有这样子,通过对人才的持续培养,才可以造就706的持续发展和保持开拓创新的生命力;

为什么社会需要706教育板块?

可以说,当今社会的教育流弊,众人皆知,简单概括如下: 1. 学非所爱,或不知何为所爱。 2. 专业壁垒,对外科毫无了解。 3. 填鸭积习,难自主求知探索。 4. 资源充栋,只欠引导与恒心。 5. 知行分离,缺乏生活之联系。

填鸭积习,知行分离,则不知何为所爱,亦难爱所学。对外科无了解,即便“理工科生”渴求人文滋养,“文科生“好奇科学之妙,亦因不能自主求知探索,或利用海量自学资源,难以窥外科之门径。专业壁垒中,愈发缺乏与生活之联系。更不谈毕业工作后,使有求知之心,亦无求知之方、求知之力。

我们可以说,706教育板块是对目前国内教育现状的回应,我们不想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来做什么了,我们致力于让教育在校外以更本真的方式生长,弥补渴求教育之人在校内没能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求知欲。

706教育板块的特征是什么?

1. 问题导向。

以青年人常关注之人、社会、文化、自然、艺术议题为切入点引入课程。学非所爱只因所学非所关切,难察所学之用,所学之趣。以其关切之题,方能激发兴趣与探索欲。如:何为自我

2. 贯穿学科。

议题背后牵涉多学科交融错杂,势必使其打破单一学科思维,以不同视角认知。如:何为自我,涉及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学,消解传统文理科之壁垒。

3. 开源学习。

传统学习为老师讲课,学生读书/做题,形成一单向闭环,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求知之欲望,培养其主动探索之能力。以提问、讨论、调查、项目等方式打破此闭环,成多向开环。提问讨论让学生参与掌控所学之流向,而非仅是被动跟随,调查项目让学生挖掘、传播知识,而非仅是被动接受。如:对设计实验调查群体中个体的从众行为,调查不同文化的教育中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培养,针对一种关于自我的哲学观点进行辩论等。

 4. 导师社群

网络资源眼花缭乱,然而能利用者少之又少,只因无引导,多疑惑;无氛围,难坚持。除讲授知识与答疑解惑外,导师能予未被解答之问题以探索之方向,提供资源。班级控制规模10-15人,小班讨论提供及时直接的反馈。通过甄选造热情洋溢之校外学习社群,于学友间合作、交流、论辩、了解、监督中锲而不舍。如:学友导师可一起自习、运动、出游。

 5. 生活作业/动手实践

最终目的,在知行合一的体验,在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感所行之结合,在提出更有价值之问。知行分离者,如以做题学地理生物,不知地理生物何趣何用。知行合一者,如以登山学地理生物,则知其大趣大用,达好之乐之之境。故作业不拘泥于读书答题,而为用所学不同视角,带问题、有觉知地审查人生,分析社会,体悟文化,观察自然,欣赏艺术。如:去观察自己生活中的认知偏差,观察他人的看法对自我身份建构的影响,并提出更深入、具体的问题,交流讨论。

理论课配有实践课,实践中方能意识到理论之价值,有理论方能更好实践。如:讲佛教的课配有冥想练习课,讲摄影史、鉴赏的课配有摄影创作课(可借鉴芝加哥大学,两个老师合作开课)。

核心特征1:社群学习

社群学习:社指的是“社会性”;是否是“社群”的判断标准在于“是不是给予了每一个人相同和相应的权利,使其能够自由地连接”。“习”是“把学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社群学习的目的在于“激发人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于“社群学习”的这个定义,个人认为会对706要开拓的教育板块(通识盈利教育也好,共学也好,荒野学校,间隔年学校也好)都应该重视这个核心特征。

706教育板块应该从内容到学习方式上都应该是异于传统教育的,如何通过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设计激发学习的“社会性”,即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和更高级的自觉性,创造一个自主和胜任的条件。

核心特征2:实体空间的支撑

教育已经不再是积累知识,而是培养和创造一种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教育也不再是必须在某个时间段里面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而是持续的,自主的,自由的和他人交流和讨论中获得成长的新的方式。

我们更加需要着眼于未来,重新定义学习的方式,创造新的学习模式。而要实现这些,还是必须有一个线下的实体空间,不管是706同学社的学员上完线上课程也好,还是“间隔年学校”的学生,或者是参与706共学小组的学员也好,当然,这些背后人员都是有重叠的。

我相信,大家之后回忆在706教育板块各个项目里面的学习经历的时候,回忆最为深刻的还是一些场景:大伙或者在荒野郊外围着篝火,或者在某个城市的706生活实验室的客厅,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为刚才某个学术议题争论的不可开交。

我觉得这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小规模的讨论,形成一个小型的学习互助共同体,这个才是最好的学习模式。

而这些背后,离不开706在各个城市的线下实体空间的支撑,无论这个空间的形态是青年空间, 还是706孵化的商业青旅的大厅,还是706实验室, 706共享客厅,还是706荒野学校的田地里。

706教育板块介绍

下面这些内容,提供了706教育板块的各个项目的链接,具体的细节和各个项目的发展规划还有待修改和增加;

706同学社:

同学社历史及未来规划及招募

706共学小组:

《共学行动小组宣言》

706·共学行动小组招募

706共学“协作”小组招募 | 706线上

共学进行时 | 706共学行动小组汇报与招募

共学 | 解决知识焦虑的答案就在我们中间

706共学小组 3个部分

行动小组: 706共学小组的工具包

协作小组:

未来706共学小组的展望

706共学小组,和“间隔年学校”的链接不是关系很紧密;

我们做了工作坊,学习和后续的行动之间关系很松;

未来的共学小组的方向:

1) 706小组的工具包做的更好一些;

2) 孵化和培养的作用;

3)共学和共同行动的链接;

“间隔年学校”:

“间隔年大学”常规步骤规划表

一所间隔年“学校”的诞生 -706孵化项目2.0

https://shureuniv.org/

“荒野学校”:

(还有待开展)

发表评论